辭典-選取文字後即查!)
回本期目錄
回檢索系統

明倫月刊第421期
常禮舉要:卯、聚餐(七)(李炳南)
●李炳南

  「第十一、自己碗中之餚菜,不可反回公器中。」

  自己夾的菜,放在自己跟前的碟子,或在碗裡等等,最好是把它都吃盡了,才不作踐東西。最好是少取,總記得一個「少」字,少了當然就吃得了。
  有些人好意,拿著餚菜給你,這叫多事!主人跟前一雙乾淨的筷子,他那個筷子就是要夾菜敬客人,你何必多事夾菜給人?你老先生是有年紀的又長鬍子,鬍子看起來骯骯髒髒的,人看了就討厭,你再夾菜敬人,人家不吃嘛對不住你,吃嘛嘴裡嚥不下去。咱在這裡講書不可開玩笑,要是開玩笑那就聽不明白了。一個小姐給他夾菜,行;我這個老頭給他夾菜,就不行。這個事故人情都得要懂。
  這句「自己碗中之餚菜,不可反回公器中」,自己跟前的菜餚,不論餚指的是葷的,或菜指的是素的,都不可以吃不了,而將它反回公眾碗盤去,這是大毛病。實在吃不了就擺著,剩下就是了。剩下雖不好,但還有什麼法子呢?你不能吃啦!只可以放在自己的碗中,不要再放回公器去。這個《禮記》上都有。

  「第十二、箸匙所取之餚菜,不得倍於他人。」

  這個事情我常留神,桌子上坐的客人,如果是一般粗野人,沒有一點規矩,看了看跟我一樣,我夾的菜就跟大家一樣。不懂禮的人,夾的菜、搯的東西,把菜夾過來,還沒吃上,嘴就往外張開,油湯一滴滴的就滴開了,然後把菜吃到嘴裡去,兩個腮鼓出來,這個是大毛病。為什麼?這個菜是大家吃的,你一個人想撈本,比別人多兩倍夾在嘴裡,唯恐佔不到別人的便宜,兩個腮子鼓鼓地,那很難看了。
  很多人拿著筷子一夾這麼一大團,往嘴裡塞,好像內地的填鴨子。不管鴨子吃不吃,就將食物硬往它的嘴裡塞,塞進去不叫他動彈,幾天以後鴨子就胖了,這叫填鴨子。自己跟填鴨子一樣,這是很難看的,這個記住!
  我們同仁在桌上吃飯,我可留心看,很不好看啊,總是失態呀。嘴裡必得只有兩三分,容易咬嚼,有人與你說話時,雖然還有菜吃在嘴裡,也還可以說話。其實菜在嘴裡是不能說話的,有的人同桌吃飯他不懂得,你吃了菜他還跟你說話,你嘴裡菜少,若能嚼還可以說話,能夠敷衍過去。若把兩腮吃的都鼓起來,話不能說,那就很難看了。他還故意開玩笑地問你一些話,你若說不出來,他就問:「先生,你沒聽到我的問話嗎?」你還能吐出菜來,說:「我跟你說吧」?
記住,夾菜不倍於他人。咱就算餓了,說句不好聽的話,這宴會敷衍一場就是了,真餓就回家吃去吧!

  「第十三、食勿響舌,咽勿鳴喉。」

  你在齋堂裡看看,受過教育的,飯菜才放到嘴裡也嚼也吃,不是張著嘴「嘖、嘖、嘖」。吃菜喝湯,嘴閉著,先用牙齒與嘴唇嚼。一些人「嘖、嘖」的在舌頭響個不停,往下嚥時「ㄍㄨ ㄉㄥ ㄍㄨ ㄉㄥ」,這很不像樣子啦。滿嘴裡響,喉嚨還在那「ㄍㄨ ㄉㄥ ㄍㄨ ㄉㄥ」的,你聽了笑,你笑什麼?因為笑他吃相不對。笑他不對是不錯,可別自己犯了這個毛病。現在吃的麵包,可以剝開往嘴裡填。
  其次喝茶或喝酒,你看唱京戲,喝酒都用袖子遮起來,是唱戲的為了好看嗎?其實戲上都是按照古禮編下來的,都是名人編的。怎麼個遮法?你們諸位看過法師講經,穿上袈裟坐上大座,在上頭是不能吃飯,但可以喝茶。從前的證蓮法師與現在道源法師,他們是老人啦,他們還興叢林的這一套規矩,搭上衣服,喝茶時必須遮起來。法師講經也是唱戲嗎?
  不知道的事最好要問,不必在大眾問,可以私下問,為什麼是這樣子呢?「學問,學問」要學就要問嘛!「第十一、自己碗中之餚菜,不可反回公器中。」

  自己夾的菜,放在自己跟前的碟子,或在碗裡等等,最好是把它都吃盡了,才不作踐東西。最好是少取,總記得一個「少」字,少了當然就吃得了。
  有些人好意,拿著餚菜給你,這叫多事!主人跟前一雙乾淨的筷子,他那個筷子就是要夾菜敬客人,你何必多事夾菜給人?你老先生是有年紀的又長鬍子,鬍子看起來骯骯髒髒的,人看了就討厭,你再夾菜敬人,人家不吃嘛對不住你,吃嘛嘴裡嚥不下去。咱在這裡講書不可開玩笑,要是開玩笑那就聽不明白了。一個小姐給他夾菜,行;我這個老頭給他夾菜,就不行。這個事故人情都得要懂。
  這句「自己碗中之餚菜,不可反回公器中」,自己跟前的菜餚,不論餚指的是葷的,或菜指的是素的,都不可以吃不了,而將它反回公眾碗盤去,這是大毛病。實在吃不了就擺著,剩下就是了。剩下雖不好,但還有什麼法子呢?你不能吃啦!只可以放在自己的碗中,不要再放回公器去。這個《禮記》上都有。

  「第十二、箸匙所取之餚菜,不得倍於他人。」

  這個事情我常留神,桌子上坐的客人,如果是一般粗野人,沒有一點規矩,看了看跟我一樣,我夾的菜就跟大家一樣。不懂禮的人,夾的菜、搯的東西,把菜夾過來,還沒吃上,嘴就往外張開,油湯一滴滴的就滴開了,然後把菜吃到嘴裡去,兩個腮鼓出來,這個是大毛病。為什麼?這個菜是大家吃的,你一個人想撈本,比別人多兩倍夾在嘴裡,唯恐佔不到別人的便宜,兩個腮子鼓鼓地,那很難看了。
  很多人拿著筷子一夾這麼一大團,往嘴裡塞,好像內地的填鴨子。不管鴨子吃不吃,就將食物硬往它的嘴裡塞,塞進去不叫他動彈,幾天以後鴨子就胖了,這叫填鴨子。自己跟填鴨子一樣,這是很難看的,這個記住!
  我們同仁在桌上吃飯,我可留心看,很不好看啊,總是失態呀。嘴裡必得只有兩三分,容易咬嚼,有人與你說話時,雖然還有菜吃在嘴裡,也還可以說話。其實菜在嘴裡是不能說話的,有的人同桌吃飯他不懂得,你吃了菜他還跟你說話,你嘴裡菜少,若能嚼還可以說話,能夠敷衍過去。若把兩腮吃的都鼓起來,話不能說,那就很難看了。他還故意開玩笑地問你一些話,你若說不出來,他就問:「先生,你沒聽到我的問話嗎?」你還能吐出菜來,說:「我跟你說吧」?
  記住,夾菜不倍於他人。咱就算餓了,說句不好聽的話,這宴會敷衍一場就是了,真餓就回家吃去吧!

  「第十三、食勿響舌,咽勿鳴喉。」

  你在齋堂裡看看,受過教育的,飯菜才放到嘴裡也嚼也吃,不是張著嘴「嘖、嘖、嘖」。吃菜喝湯,嘴閉著,先用牙齒與嘴唇嚼。一些人「嘖、嘖」的在舌頭響個不停,往下嚥時「ㄍㄨ ㄉㄥ ㄍㄨ ㄉㄥ」,這很不像樣子啦。滿嘴裡響,喉嚨還在那「ㄍㄨ ㄉㄥ ㄍㄨ ㄉㄥ」的,你聽了笑,你笑什麼?因為笑他吃相不對。笑他不對是不錯,可別自己犯了這個毛病。現在吃的麵包,可以剝開往嘴裡填。
  其次喝茶或喝酒,你看唱京戲,喝酒都用袖子遮起來,是唱戲的為了好看嗎?其實戲上都是按照古禮編下來的,都是名人編的。怎麼個遮法?你們諸位看過法師講經,穿上袈裟坐上大座,在上頭是不能吃飯,但可以喝茶。從前的證蓮法師與現在道源法師,他們是老人啦,他們還興叢林的這一套規矩,搭上衣服,喝茶時必須遮起來。法師講經也是唱戲嗎?
  不知道的事最好要問,不必在大眾問,可以私下問,為什麼是這樣子呢?「學問,學問」要學就要問嘛!